下载APP 天气预报
从C9高校毕业生的选择,看中国精英人群的流向
时间:2021-06-24

今天开始,全国各地陆续进入高考“放榜”时间,已有20多个省份揭晓了高考成绩。

很快,将有约1078万学子面临人生最重要的选择题——报大学志愿。

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填志愿?以下是一项数据调查,看看高考家庭填志愿最看重什么?

数据显示,排在第一位的是学校,其次是专业,然后是城市,这三个因素占据97.7%,其他因素忽略不计。

我一向认为,这三个因素同等重要,每一个都不可轻视。甚至对大部分学子来说,如果上不了211以上名校,那么选城市比选大学、选专业,更关键。

6月除了是高考月,同时也是毕业季。据媒体报道,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909万人,同比增加35万人,再创历史新高。在疫情冲击与全球化受阻的双重夹击下,今年会是应届生就业最难的一年吗?

C9联盟被认为是中国高校的第一阵营,从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去向,我们能够窥探出中国精英人群在选择城市、选择行业上的一些共性,或许能给当下学子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。

01名校学子就业的「属地粘性」

21世纪经济研究院近日梳理了C9高校最新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,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南京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这9所高校。(除北京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外使用2019年报告外,其余7座高校均为2020年报告数据。)

这次研究有什么发现?

首先,北京、广东、上海,是C9毕业生最集中的三个省市。

图源:21世纪经济研究院《C9就业质量报告》

可以看到,C9学子就业的属地粘性很明显,其中有8所C9学校的第一选择都是母校所在省份,只有哈工大例外:毕业生的第一流向是广东,黑龙江只排在第三位。

其中,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留沪比例分别高达66%、72%,是C9中属地粘性最突出的。让人没想到的还有中科大,毕业生就业的第一流向居然是安徽,把北上广都挡在门外,合肥这个原本平平无奇的中等省会城市,居然能为中科大供应这么多高端就业岗位,让人刮目相看。

从“属地粘性”来看,高考填志愿,城市选择真的很重要啊。因为毕业生的人际关系、实习经历、生活习惯等都与属地城市深深牵绊,若留在属地就业,自然得以保留,若去往外地,将失去这些属地优势。

对很多毕业生来说,大学所在城市,往往就是以后的定居城市。

所以, 如果你未来想在哪个城市工作、定居,你就去那个城市上大学,未来会比别人有更多的留下机会。

比如坊间有一说法,清北的毕业生在上海找工作,可能不如上交、复旦、上财这三块牌子管用,因为这三所大学在上海众多企业的校友资源是清北比不上的,属地优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。

如果觉得C9高校还不具备代表性,那我们来看看下面这28所重点大学的流向:

这28所大学中,除了华中科技大、哈工大两所大学,其他26所大学毕业生的第一流向,都是母校所在省份。

省外就业的前三去处:粤京沪

我们再来看看28所高校的省外就业第一流向,其中有15所大学的省外第一去向是广东,6所大学的省外第一去向是北京,4所大学的省外第一去向是上海。

北上广对人才的号召力,不言而喻。当然,这里的“广”不单单是广州,而是整个广东。

28所名校中,只有两所高校的省外第一去向不在京沪粤,其中东南大学的省外第一去处是浙江,重庆大学省外第一去处是四川。

C9联盟中,清华、北大、复旦、上海交大、哈工大、西安交大的省外第一去向都是广东,浙大、中科大、南京大学的省外第一去向是上海。

再来看28所名校学子省外就业的第二去向,选择广东的仍然有10所大学,选择上海的有7所,选择浙江的有5所,选择北京的有4所。选择重庆的有1所,为四川大学,选择陕西的有1所,为兰州大学。

总体来说,广东对北京、中西部名校的吸引力最大,例如清华、北大、人大、武大、华科大、西安交大、川大省外就业的第一去向都是广东。

上海对长三角名校的吸引力最大,例如中科大、浙大、南京大学省外就业的第一去向都是上海。

北京对天津、山东、东北名校的吸引力最大。例如天津大学、南开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大连理工、吉林大学省外就业的第一选择都是北京。

另外, 上海名校的省外第一去向大部分也是广东,复旦、上海交大、上海外国语大学省外就业的第一去向都是广东,只有华东师范大学的省外第一去向是浙江。位于福建的厦门大学,省外第一去向也是广东。

至于广东高校,中山大学、华南理工毕业生的留本省比例也均超过70%,应该是985高校中留本省比例最高的两所大学。原因有两个,一是广东的就业机会本身就多,没必要舍近求远,另一个原因是广东人口多、名校少,中大、华工在招生方面对本省生源有相当大的倾斜。

总的来说,广东的人才库,主要来自广东本土、中西部地区和北京高校。上海的人才库主要来自长三角地区。北京的人才库,主要来自东北、华北、山东等地区。